查古籍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
①指脾胃虚寒所致的痢疾。《时病论》卷三:“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圊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健运,寒则不能消化也。”治宜健脾温中。
②指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又称不伏水土痢,详该条。
③指飧泄。《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飧泄,亦曰水谷痢。”参见飧泄条。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二卷。辨外惑、内伤的区别。凡精神刺激、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 伤病,其治疗着重于调理脾胃、说明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
①指脾胃虚寒所致的痢疾。《时病论》卷三:“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圊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健运,寒则不能消化也。”治宜健脾温中。
②指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又称不伏水土痢,详该条。
③指飧泄。《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飧泄,亦曰水谷痢。”参见飧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