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痧胀病以胸腹胀痛为主证者,多因受寒、湿滞或感受秽浊之邪、山岚不正之气等,侵袭或邪传于肠胃而触发。《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治宜祛秽泄毒为大法。十指青冷者,宜刺指出血;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恶寒发热,脉浮大者,选用败毒散等方。参见痧、痧气、绞肠痧条。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病证名。痧胀病以胸腹胀痛为主证者,多因受寒、湿滞或感受秽浊之邪、山岚不正之气等,侵袭或邪传于肠胃而触发。《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治宜祛秽泄毒为大法。十指青冷者,宜刺指出血;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恶寒发热,脉浮大者,选用败毒散等方。参见痧、痧气、绞肠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