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多因孕妇阳气素盛,妊娠后聚血养胎,不能上承,心火偏亢,移热于小肠、膀胱,气化受阻,小便不利;或因脾肺气虚,运输失职,不能下输膀胱,以致小便不利。小肠积热者,症见口渴,心烦,尿赤,或有尿频,尿急者,宜清热利尿,方用八正散加减;肺脾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呆等,治宜补益脾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多因孕妇阳气素盛,妊娠后聚血养胎,不能上承,心火偏亢,移热于小肠、膀胱,气化受阻,小便不利;或因脾肺气虚,运输失职,不能下输膀胱,以致小便不利。小肠积热者,症见口渴,心烦,尿赤,或有尿频,尿急者,宜清热利尿,方用八正散加减;肺脾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呆等,治宜补益脾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