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词典》n~o~p~q 气瘿

    病名。五瘿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气瘿多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或由水土因素所致。其症见颈部暂生肿物,边缘整齐,皮色与正常无异,按之比较柔软,可因喜怒等情志之关系而增大或缩小。治宜宣通肺气,祛风痰,清热毒。选方多用五瘿丸,或用四海舒郁丸,或用海藻玉壶汤化裁之类。近世多选用碘制剂,或可按病情考虑针灸治疗,或作手术切除术。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