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
①阳强不痿,不自觉地有精液溢出。或不能泄精。《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古代崇尚服石者,内有火毒炽盛;或有肾阴虚亏、肾阴妄动者,均为强中常见病因。前者宜泻火解毒,用石子荠苨汤、黄连猪肚丸;火盛阴虚者,再加元参、麦冬、生地,或用倒阳汤。后者宜用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亦有用苁蓉丸等方治疗者。
②指消渴病之“消肾”。参见该条。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病证名。
①阳强不痿,不自觉地有精液溢出。或不能泄精。《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古代崇尚服石者,内有火毒炽盛;或有肾阴虚亏、肾阴妄动者,均为强中常见病因。前者宜泻火解毒,用石子荠苨汤、黄连猪肚丸;火盛阴虚者,再加元参、麦冬、生地,或用倒阳汤。后者宜用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亦有用苁蓉丸等方治疗者。
②指消渴病之“消肾”。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