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指手掌、足跖部位皮肤的局限性增厚。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其病因为患处长期受压,磨擦,使局部气血受阻,皮肤失营所致。常发于掌跖突起部位。症见患处皮肤增厚,以中央为甚,触之坚硬或有疼痛,边缘不清,表面多光滑,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如生于足部者可因疼痛影响行走。治疗可用刀削割去增厚部分,后敷水晶膏,同时可配合用生半夏末,凉水调搽患处。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病名。指手掌、足跖部位皮肤的局限性增厚。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其病因为患处长期受压,磨擦,使局部气血受阻,皮肤失营所致。常发于掌跖突起部位。症见患处皮肤增厚,以中央为甚,触之坚硬或有疼痛,边缘不清,表面多光滑,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如生于足部者可因疼痛影响行走。治疗可用刀削割去增厚部分,后敷水晶膏,同时可配合用生半夏末,凉水调搽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