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咳嗽而气上逆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诸病源候论·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遂不下,故为咳逆。”证见咳嗽吐痰,或气喘喉中有水鸡声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又:“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参见咳嗽条。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证名。咳嗽而气上逆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诸病源候论·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遂不下,故为咳逆。”证见咳嗽吐痰,或气喘喉中有水鸡声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又:“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参见咳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