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又名中客、中客忤、中人、少小客忤。此证多见于小儿,多因小儿神气未定,卒见生人或突闻异声、见异物,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易。如兼风痰相搏,累及脾胃,而受纳失调,则导致腹泻、口吐涎沫、腹痛、反侧瘈疭、状若惊痫。《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治宜安神定惊,用雄麝散、苏合香丸、安神丸等方,亦可用《丹台玉案》安魂丸加减。痰热盛者,用温胆汤加钩藤、桑枝豁痰清热。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又名中客、中客忤、中人、少小客忤。此证多见于小儿,多因小儿神气未定,卒见生人或突闻异声、见异物,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易。如兼风痰相搏,累及脾胃,而受纳失调,则导致腹泻、口吐涎沫、腹痛、反侧瘈疭、状若惊痫。《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治宜安神定惊,用雄麝散、苏合香丸、安神丸等方,亦可用《丹台玉案》安魂丸加减。痰热盛者,用温胆汤加钩藤、桑枝豁痰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