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名。口内淡而无味。《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并非皆为胃火使然。有虚实之别。虚者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以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证名。口内淡而无味。《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认为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并非皆为胃火使然。有虚实之别。虚者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以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