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脚气危证之一。脚气病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甚则神志恍惚,言语错乱者。见《外台秘要》卷十八。又称脚气攻心。湿脚气攻心者,由湿毒上攻而伤阳,急宜温阳散寒,逐湿泄毒,用吴茱萸汤合《千金》半夏汤加减;干脚气攻心者,由湿火壅盛,毒气上攻,治宜宣壅逐湿,凉血清火,用吴茱萸汤合牛黄清心丸、或犀角散加减。参见脚气条。本病证见于脚气性心脏病。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病证名。脚气危证之一。脚气病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甚则神志恍惚,言语错乱者。见《外台秘要》卷十八。又称脚气攻心。湿脚气攻心者,由湿毒上攻而伤阳,急宜温阳散寒,逐湿泄毒,用吴茱萸汤合《千金》半夏汤加减;干脚气攻心者,由湿火壅盛,毒气上攻,治宜宣壅逐湿,凉血清火,用吴茱萸汤合牛黄清心丸、或犀角散加减。参见脚气条。本病证见于脚气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