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明代医家。芗溪马鞍山人。自幼习医于《伤寒论》颇有研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成元己《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将其本人二十余年的研究心得,撰成《伤寒类证》十卷,条析类证,分门为卷,以其脉法精纯,有证有论有方者,为内篇;以其精粗相驳者,为外篇;以其有论无方无证者,为杂篇;复以平昔所闻,师友讨论之言,或能发明仲景之微奥,或得古人不言之妙,悉采取之,立为伤寒辨惑入式,附于类证之右。以论见证,首尾相贯,以号见条,则言不重复。使学者开卷不待披检,而门类方论脉证,一目了然。后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经陆彦功改编,厘为十二卷。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明代医家。芗溪马鞍山人。自幼习医于《伤寒论》颇有研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成元己《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将其本人二十余年的研究心得,撰成《伤寒类证》十卷,条析类证,分门为卷,以其脉法精纯,有证有论有方者,为内篇;以其精粗相驳者,为外篇;以其有论无方无证者,为杂篇;复以平昔所闻,师友讨论之言,或能发明仲景之微奥,或得古人不言之妙,悉采取之,立为伤寒辨惑入式,附于类证之右。以论见证,首尾相贯,以号见条,则言不重复。使学者开卷不待披检,而门类方论脉证,一目了然。后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经陆彦功改编,厘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