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寒湿引致之痢疾。《症因脉治》卷四:“寒湿痢之证,初起恶寒发冷,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辛温解表,用败毒散;呕吐饱闷,脉长者,当和胃宽胸,用干葛平胃散;小便不利,宜散表利湿,用五苓散。《时病论》:“夫寒湿之为痢也,腹绵绵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脉缓近迟之象,宜用温化湿邪法加木香治之。或可用驻车丸加减与治。”参见湿痢、寒痢、痢疾等条。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病名。寒湿引致之痢疾。《症因脉治》卷四:“寒湿痢之证,初起恶寒发冷,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辛温解表,用败毒散;呕吐饱闷,脉长者,当和胃宽胸,用干葛平胃散;小便不利,宜散表利湿,用五苓散。《时病论》:“夫寒湿之为痢也,腹绵绵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色白,或如豆汁,脉缓近迟之象,宜用温化湿邪法加木香治之。或可用驻车丸加减与治。”参见湿痢、寒痢、痢疾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