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即噎膈。龚信谓:“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古今医鉴》卷五)《古今医彻》卷二:“盖此恙多由忧愁思虑,伤于心脾,血液不生,日渐煎熬,肝火弥炽,肾水益枯,五脏之阴既竭,六腑之阳安得独足,于是槁在上而为噎,槁在下而为膈。”《医学原理·噎膈反胃门》:“原其所由,尽因五味、七情伤损脾肺,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之气,以致精血不生,无以滋荣上焦,而咽喉、吸门干槁坚涩,是以惟饮可下,食则难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于滋阴降火、养血生津为本。”参见噎膈条。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病名。即噎膈。龚信谓:“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古今医鉴》卷五)《古今医彻》卷二:“盖此恙多由忧愁思虑,伤于心脾,血液不生,日渐煎熬,肝火弥炽,肾水益枯,五脏之阴既竭,六腑之阳安得独足,于是槁在上而为噎,槁在下而为膈。”《医学原理·噎膈反胃门》:“原其所由,尽因五味、七情伤损脾肺,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之气,以致精血不生,无以滋荣上焦,而咽喉、吸门干槁坚涩,是以惟饮可下,食则难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于滋阴降火、养血生津为本。”参见噎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