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出《颅囟经》。一作疳劳。属肺疳重证。症见面色(白光)白,骨蒸潮热,午后两颧发赤,精神疲倦,时有干咳或咽痛,睡中盗汗等。《育婴秘诀》:“儿童十六岁以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皆气血虚惫,乃脾胃受病之所致。”古代所称的痨,多数系指结核病。今对新生儿普遍接种卡介苗,婴幼儿结核已很少见。本症多由肺脾虚损所致。治宜益气育阴,补肺养脾,选用沙参麦冬汤及鳖甲散加减。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病证名。出《颅囟经》。一作疳劳。属肺疳重证。症见面色(白光)白,骨蒸潮热,午后两颧发赤,精神疲倦,时有干咳或咽痛,睡中盗汗等。《育婴秘诀》:“儿童十六岁以下,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疳、痨皆气血虚惫,乃脾胃受病之所致。”古代所称的痨,多数系指结核病。今对新生儿普遍接种卡介苗,婴幼儿结核已很少见。本症多由肺脾虚损所致。治宜益气育阴,补肺养脾,选用沙参麦冬汤及鳖甲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