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证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医醇剩义·诸痛》:“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治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疾患。参见头痛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病证名。肝阳上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头痛》:“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证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治宜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医醇剩义·诸痛》:“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治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疾患。参见头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