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生理学名词。脏腑相合之一。肝胆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二者经脉又相互络属,故相合为表里。肝为脏,属阴;胆为腑,属阳,故又相合为阴阳。肝气有助于胆汁的化生,而胆汁的贮藏和排泄靠肝的疏泄功能调节。《灵枢·本输》:“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东医宝鉴·内景篇》:“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胆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火旺盛常与肝火上炎同见;湿热之邪易同时侵犯肝胆,出现肝胆湿热证。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生理学名词。脏腑相合之一。肝胆相连,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二者经脉又相互络属,故相合为表里。肝为脏,属阴;胆为腑,属阳,故又相合为阴阳。肝气有助于胆汁的化生,而胆汁的贮藏和排泄靠肝的疏泄功能调节。《灵枢·本输》:“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东医宝鉴·内景篇》:“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胆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火旺盛常与肝火上炎同见;湿热之邪易同时侵犯肝胆,出现肝胆湿热证。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