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甘疳之候,眼涩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黄黑,食泥土、生米,喜卧冷地,疥癣头疮,洞泄青白黄沫,下利脓血,腹满喘咳,耳鼻生疮,发稀作穗,头大项细,肚大青筋,脚手重亸,瘦瘠饮水,筋痿骨重,形劣尪羸,皆其证也。本因脾虚津耗,久则传变而成。传缓者为慢疳,传紧者则为急疳。”多因脾虚,伤于甘肥,积滞化热所致。治宜健脾消疳,随其兼症辨证治疗。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甘疳之候,眼涩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黄黑,食泥土、生米,喜卧冷地,疥癣头疮,洞泄青白黄沫,下利脓血,腹满喘咳,耳鼻生疮,发稀作穗,头大项细,肚大青筋,脚手重亸,瘦瘠饮水,筋痿骨重,形劣尪羸,皆其证也。本因脾虚津耗,久则传变而成。传缓者为慢疳,传紧者则为急疳。”多因脾虚,伤于甘肥,积滞化热所致。治宜健脾消疳,随其兼症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