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疟疾之一。一名温疟、风疟。见《症因脉治》卷四:“风伤卫疟,《内经》亦名温疟。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或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少阳也。”脉弦或浮缓、洪长。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三阳俱见症者,《证治准绳》和解汤。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疟疾之一。一名温疟、风疟。见《症因脉治》卷四:“风伤卫疟,《内经》亦名温疟。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或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少阳也。”脉弦或浮缓、洪长。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三阳俱见症者,《证治准绳》和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