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幼科金针》反关痘:“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札,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治宜宣毒透表。若大小便及口、鼻出血,则属危象。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幼科金针》反关痘:“其症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札,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治宜宣毒透表。若大小便及口、鼻出血,则属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