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碹,即旋。耳碹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碹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可与耳疮或旋耳疮条互参。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病名。碹,即旋。耳碹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碹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可与耳疮或旋耳疮条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