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因受不正之气侵袭所致类中风病。见《万病回春》。又名中恶。证见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闭口紧,昏晕不知人。治用苏合香丸灌服。俟少醒,服调气平胃散(《医宗必读·类中风》)。《医学心悟·类中风》:“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昏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急用葱姜汤灌之,次以神术散调之。”参见中恶条。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病名。因受不正之气侵袭所致类中风病。见《万病回春》。又名中恶。证见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闭口紧,昏晕不知人。治用苏合香丸灌服。俟少醒,服调气平胃散(《医宗必读·类中风》)。《医学心悟·类中风》:“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昏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急用葱姜汤灌之,次以神术散调之。”参见中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