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又名恶露不止、恶露不尽。多因产后气虚不摄,冲任不固;或余血未尽感受寒凉,败血瘀阻冲任;或阴血耗损,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迫血下行所致。气虚者,症见恶露色淡,质清稀,量多,兼见面色苍白,懒言,小腹空坠,宜补气摄血,用举元煎加减。余血未尽者,恶露量少,淋漓涩滞不爽,色紫暗有块,伴有小腹疼痛,块下后疼减,宜化瘀止血,用当归益母汤加减。血热者,症见恶露量多,色红,粘臭,面色潮红,脉细数,宜养阴清热止血,用保阴煎加减(白芍、续断、旱莲草、阿胶、黄芩、生地、乌贼骨、黄柏)。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病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又名恶露不止、恶露不尽。多因产后气虚不摄,冲任不固;或余血未尽感受寒凉,败血瘀阻冲任;或阴血耗损,虚热内生,热扰冲任,迫血下行所致。气虚者,症见恶露色淡,质清稀,量多,兼见面色苍白,懒言,小腹空坠,宜补气摄血,用举元煎加减。余血未尽者,恶露量少,淋漓涩滞不爽,色紫暗有块,伴有小腹疼痛,块下后疼减,宜化瘀止血,用当归益母汤加减。血热者,症见恶露量多,色红,粘臭,面色潮红,脉细数,宜养阴清热止血,用保阴煎加减(白芍、续断、旱莲草、阿胶、黄芩、生地、乌贼骨、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