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疮疡诊法之一。出《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历代医家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如脉紧数或迟,患部按之微热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复(无应指感)者,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指起即复(即应指)者,为脓已成。
②辨脓深浅。如肿块高突,中有软陷,其上薄皮剥起,焮热发红光亮,轻按便痛而应指者,为脓浅;肿势平坦,漫肿坚硬,皮色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指按隐隐软陷,重按方痛者为脓深。
③凭脓液的质、色、气、味辨别毒邪之盛衰,正气强弱。脓色黄白或如桃花,质稠,明净而润泽略带腥味者为顺,表明正气足为佳象;如脓色晦暗污浊,质稀,味腥秽恶臭者为逆,表明毒气盛,正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