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蒙筌》 赤小豆

    作者: 陈嘉谟

    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地土各处俱种,胭脂赤者为良。驴食脚轻,人食脚重。外科称要剂,香港脚为捷方。散痈肿,末调鸡子清箍;下水气,末入通草汤服。小儿急黄烂疮,取汁洗之,不过三度;大人酒醉燥热,煎汁饮下,只消一瓯。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香港脚入脐腹突高。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

    赤豆粉解油衣沾缀,赤豆叶止小便数频。腐婢花名,因气腐臭,虽称卑贱,解酒诚良。共葛酒多不醉。又种绿豆,粒小而圆。味甘皮寒肉平,能行十二经络。煎汤解酒毒,烦热兼除;作敷肿痈,丹毒且压。益气力,润皮肉,浓肠胃,养精神。五脏能和,常食不忌。筑枕夜卧,明目疏风。

    花采曝收藏,解酲汤亦用。

    白豆色白,气味平咸。因走肾经,故云肾谷。(孙思邈曰∶此肾家谷,肾病宜食。)杀鬼气益肾,暖肠胃调中。

    下气,和五脏尤灵,嫩作蔬,生啖之益妙。豌豆即蚕豆别号,益中而荣卫兼调。

    作酱弥佳,发气须记。

    刀豆长有尺许,亦堪入酱用之。 仍有筋豆蛾眉豆虎爪豆羊眼豆豇豆,只可供茶,别无他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