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蒙筌》 黄皮

    作者: 陈嘉谟

    味苦、微辛,气寒。阴中之阳,降也。无毒。树尚蜀产,皮宜夏收。择内黄紧浓为忧,去外褐粗糙才制。先渍蜜水,日际曝干。次涂蜜糖,火边炙燥。恶干漆,治三焦。二制则治上焦,单制则治中焦,不制则治下焦也。乃足少阴本药,又足太阳引经。加黄耆汤中,使足膝气力涌出,痿蹙即差;和苍术散内,(即二妙散。)俾下焦湿热散行,肿胀易退。佐泽泻利小便赤涩,配细辛擦舌颊红疮。(一方同青黛研细,入冰片少许,擦之亦效。)安虚哕蛔虫,泻隐伏龙火。解消渴,除骨蒸。补肾强阴,洗肝明目。肠风连下血者立效,热痢先见膀胱中结热。女人带漏,亦可治之。檀桓,如苓结块。疗心腹百病,主长生神仙。不渴不饥,安魂定魄。

    (谟)按∶《内经》云∶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活人解毒汤,用黄 、黄连、黄芩、栀子,盖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 入肾,燥湿所归,各随其类而然也。上下内外,并可治之。积热门中,诚为要药。至今医家,气虚用四君子,血虚用四物,有痰用二陈,有热用解毒,故常宗述而不易焉。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
  • 作者:
    罗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