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查古籍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味甘、辛,气平。有小毒。园圃中俱种,胡地者盖良。子如牛蜱色斑,叶类火麻浓大。得名由此,其性善收。剥谷取仁,修制忌铁。盐汤入砂锅煮透,(半日为度。)捞起以石臼捣糜。用敷无名毒疽,吸出有形滞物。剩骨立起,脓血尽追。涂足心,下胎孕子胞如神;涂巅顶,收生肠脱肛甚捷。涂口眼 僻,即牵正复元。(左患涂右,右患涂左。)见效急除,久则反损,因性峻急故也。亦堪服饵,方法须依。驱卒仆风痫,(取仁一两,黄连切成豆粒一两,水一碗,入砂锅中文火旋煮,水尽复添,务周三日两夜为度,取去黄连,只用仁,风干不得见日,每仁一粒,竹刀切四段,每服五粒,作二十段,荆芥汤送下,食远,日三服,不拘年久月近并效,载《卫生宝鉴》。)消中满水胀。(年壮人水研十粒服之,吐恶沫旋加至二十粒,三日一服差,载《经文》。)兼逐尸疰恶气,又主寒热风虚。服过者,一生忌食豆入喉;误犯之,顷刻作腹胀倾命。摄生之士,不可不知。油榨取,敷疥癞疮痍,调银殊可为印色;叶捣蒸,敷香港脚风肿,熨囟上即止衄红。(油涂炙蒸,熨之有验。)
(谟)按∶病分血气,药别阴阳。丹溪云∶蓖麻子属阴,主吸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荔枝肉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理而错用,治则不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