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痧凌肺经,气逆发呛,痰涎呕哕,或面目浮肿,或心胸烦闷,此热毒入气分,痧筋往往不现,当刮之。间有入血分者,必待痧筋方刺之,急宜理其痧毒,若从伤风治则误。
一人呛不绝声,面目肿,呕痰不已,更吐鲜血,脉弦紧且数。此痧气搏激于筋脉间,令多刮之,用石二方加童便,微冷服,又用丝四方而痊。
一女子发热咳嗽,呕吐痰涎,胸中胀闷,面目浮肿,服风嗽药,心益胀闷,延及一月,知为痧之变症,刮讫,用金一方加贝母、薄荷、童便饮之即愈。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痧凌肺经,气逆发呛,痰涎呕哕,或面目浮肿,或心胸烦闷,此热毒入气分,痧筋往往不现,当刮之。间有入血分者,必待痧筋方刺之,急宜理其痧毒,若从伤风治则误。
一人呛不绝声,面目肿,呕痰不已,更吐鲜血,脉弦紧且数。此痧气搏激于筋脉间,令多刮之,用石二方加童便,微冷服,又用丝四方而痊。
一女子发热咳嗽,呕吐痰涎,胸中胀闷,面目浮肿,服风嗽药,心益胀闷,延及一月,知为痧之变症,刮讫,用金一方加贝母、薄荷、童便饮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