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见人猝病扯痧,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大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则至于结喉及结喉两边,万不可用瓷铎刺也。此外治易知易行之法,必有益无损,与痧药均便于行路之人。盖一面吞药,一面自己换手扯痧,立即见效。较之针灸诸方,既简便而且稳当,愿仁人君子留心焉。
图pyfxb38.bmp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见人猝病扯痧,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大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则至于结喉及结喉两边,万不可用瓷铎刺也。此外治易知易行之法,必有益无损,与痧药均便于行路之人。盖一面吞药,一面自己换手扯痧,立即见效。较之针灸诸方,既简便而且稳当,愿仁人君子留心焉。
图pyfxb38.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