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查古籍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其法不论春夏秋冬,随时皆可,不拣天气,不择良辰,不避风,不禁忌,不分男女,不拘大小,自小儿生百日后,但现下无疮癞、无瘰、无胎毒及皮肤血热疳积诸疾病,便可随时引种。
牛痘灌浆满足,总在八九日,故种痘之期,大都以八九日为率。太早则浆无力,太迟则苗老无功。至期,于先一期所种浆水满足之孩童,择其痘顶不尖、脚不斜、不皱不黄、不暗、不破,要如红线围缠,收束紧实,色若珍珠宝光者;又察此童现下无疮癞、瘰、胎毒、皮肤、血热、疳积、疾病等症者,是谓佳苗。若其痘色淡白,暗而无宝光,顶虽平而脚斜似松,中央无一点焦硬者,不宜用。
苗既佳矣,取苗时,用刀尖向其痘面四围轻轻剔破,将痘面中央一点焦硬小靥微揭,其浆清亮者可用。若见浆水浊白或黄,即使刀尖两三次点去浊浆,俟其流出清浆如圆珠,粒粒不流散者为贵,好浆一粒,可种数人。
种痘时,孩童衣衫两袖卷贴膊上,用小绳横穿两袖,退出紧紧,令其臂露出,虽寒天不忌。男先左,女先右。种痘种左手执定孩童之臂,勿令伸缩,右手将刀尖点取佳苗,向两臂消烁、清冷渊穴,每臂每穴,各种一颗。如孩童年至八九岁以上,日腥腻五味。恐或有后天之毒,则于两穴上下相连之处中间,更各种一颗,不宜出四颗,六颗数外。
其刺法,用刀不宜直竖,宜轻巧,将点苗刀尖,轻轻平刺皮膜如一纸之薄,刺处约宽一分,以微见血为度。将刀尖之浆辗转拭,同其微血注于所刺穴中,使浆与血调和,其气达于三焦之经,自然取效。断不宜手重,恐深刺入肉,出血咯多,反将苗浆带出,不能成功。
将衣衫垂下,不必用绸包裹束扎,反令血气不行。贴身之衣,宜用柔软丝绸,若衣服浆洗粗硬者,恐致擦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