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太医院支改斋先生辨之最详,谓痘之所生,皆属心火,斯足破千古疑案。可见古方用黄连甘草煎汤,抹儿口以解胎毒者,岂非泻心火之药也乎。惟今人嫌其黄连大苦大寒,多不敢用,可即用金银花、甘草指许一节拍碎,用水二挑,煎一挑,以棉蘸裹令儿吮之,若吐出恶物为佳。服一挑后不吐,即不须服。不问小儿虚实,皆可服之。
凡儿生下月内,每日必须洗口,或温汤、或苦茶,以青帛裹指头蘸搅儿口内,如齿龈边有白点洗不去,即以指爪或银针挑破,取桑树汁滤清涂之,永无惊风嘬口之患。惟必须每日一洗,留心看视,不可疏忽。
又,开口方∶生甘草一钱、丝瓜子一钱、水煎,先吃数挑,然后开口吃乳,可一身无疮毒。
小儿口噤方∶用葱白一寸。破作四片,乳汁蒸,灌之即愈。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太医院支改斋先生辨之最详,谓痘之所生,皆属心火,斯足破千古疑案。可见古方用黄连甘草煎汤,抹儿口以解胎毒者,岂非泻心火之药也乎。惟今人嫌其黄连大苦大寒,多不敢用,可即用金银花、甘草指许一节拍碎,用水二挑,煎一挑,以棉蘸裹令儿吮之,若吐出恶物为佳。服一挑后不吐,即不须服。不问小儿虚实,皆可服之。
凡儿生下月内,每日必须洗口,或温汤、或苦茶,以青帛裹指头蘸搅儿口内,如齿龈边有白点洗不去,即以指爪或银针挑破,取桑树汁滤清涂之,永无惊风嘬口之患。惟必须每日一洗,留心看视,不可疏忽。
又,开口方∶生甘草一钱、丝瓜子一钱、水煎,先吃数挑,然后开口吃乳,可一身无疮毒。
小儿口噤方∶用葱白一寸。破作四片,乳汁蒸,灌之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