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
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五五页)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
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下赤白,杀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昆仑。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近道处处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日干。生取根捣,敷痈肿亦效。(敦煌本《新修》卷十,《大观》卷十,《政和》二五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