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验方新编》 瘰

    作者: 鲍相璈

    即疡子也。小者称瘰、大者称。名色甚多,项前为痰瘰、项后为湿瘰,左右两侧形软,遇怒即肿为气,坚硬筋缩为筋,若连如贯珠者为瘰。又有马刀(长形者是),子母重云而凡瘰未破者,用子龙丸(见后),每服三分,淡姜汤送下,每日三次,至消乃止。倘小器研凡瘰内有溃烂,间有成脓未溃者,亦有未成脓者,宜服犀黄丸(见后),止其已溃之痛服温不堪之丸药后皮烂至咽喉本人中指,正中骨顶之可),以膏药盖外用荆芥煎汤洗上各法,乃林屋银黝膏∶治瘰及一切无名肿毒,无论已破未破,并治腰痛,俱极神效。先用真麻油一斤,慢火熬开,再下银黝四两,用桑枝不住搅动,俟青烟起时再下黄丹五两,熬至滴水成珠,放水中一二月拔去火气,随症用布摊贴。

    又方∶用铜钱一枚,和蜓蝣虫(即无壳蜗牛,俗名鼻涕虫)捣融,以铜化为止,敷之即愈又方∶黑铅三两,炒成炭,醋和匀摊旧布上贴之。一日一换,半月之后不痛不破,内消而愈。

    又方∶顶好陈醋熬至滴水成珠,加生半夏末一钱调匀敷之,过夜再换,两日即消,神效又方∶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各五钱,酒水煎,时时当茶服之,名三妙散。治结核瘰遍布脖项,服之十日即消。如若再发,即于肩(穴在肩端两骨间)、曲池(穴在肘外辅骨俱又方∶元参(蒸)、牡蛎(、醋炒)、贝母(去心,熏)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

    每服又方∶凡瘰已破者,将先破处面糊作饼粘贴,用小砂壶二个,浇酒煎滚去酒,以热壶口覆于面饼上熏疮,如拔火壶一样,壶冷再换一壶,如此数次,将毒瓦斯拔尽即愈。熏后用猪胆熬成膏贴疮口,奇效。

    又方,集成白玉丹∶专治瘰破烂,连及胸腋,臭秽难闻,十数载不愈者,药到病起,其效如神。新出窑锻石一块,滴水化开成粉,用真生桐油调匀,干湿得中,先以花椒、葱煎汤洗净,以此敷之。

    又方∶荆芥(要近根下一段,须向药店买回自取为真)剪碎煎汤,温洗良久,看烂破处紫以愈为度。凡瘰延至胸前、腋下及两肩、颈项,不能转动,四五年不愈者皆治,其效如神又方,冰蛳散∶大田螺五个(去壳、线穿晒干),白砒一钱二分(面裹煨熟),顶上牙色梅瘰成饼核自粘又方∶红膏药、绿膏药(见痈毒诸方),未破能消,已破能拔出根核,均极神效。

    又方∶瘰破烂见有黑筋如铁线者,名铁线疡,最难医治。用物钳出筋头,缓缓扯出长一二尺或数尺不等,总要筋根拔尽方可断根。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