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验方新编》 噤口痢疾

    作者: 鲍相璈

    生大附子一个,切片,贴无根火上,俟热,贴病患脐上,冷则再换,立愈。取无根火法∶用新锻石一团,冷水淋下,自有热气出。

    又方∶雄黄、巴豆、朱砂、蓖麻子、麝香各等分,捣为细末,和蜜为丸如芡实大。收好不可泄气,放眉心,以膏药盖之,一炷香久,腹内自响,即思饮食,去药而愈。此人世传妙方,百发百中,活人无数。

    又方∶活癞虾蟆一只,加上好麝香三分,擂匀,贴脐上,用布束半日,即思饮食,两日全愈。

    又方∶细辛、肥皂各一钱,葱三根,酒药子半斤,大田螺一个,共捣成泥,敷脐上,候干揭去,自能饮食。

    又方∶田螺,麝香一分,连壳捣烂敷脐上。

    又方∶黄瓜藤烧灰存性,香油调敷脐上,极效。经霜之藤更妙。

    又方∶吴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极效。此引热下行法也。

    又方∶铁秤锤(或砖石亦可),烧红放瓦缸内,好醋粹入,令病患闻之,一日数次,极效又方∶真乌梅一斤,打碎,熬水十余碗,入一桶内,令病患坐桶上,周遭堵塞,不令出气,使热气冲上粪门,如温即洗,其人即睡去,随扶令就枕,待醒即思饮食,先以粥汤半盏食之,少顷再食半碗,不宜饱食,渐渐加食,甚妙。小儿乌梅减半用之,此神方也。

    又方∶点眼法,见前,最妙。

    又方∶绿豆粉,白沙糖,冷水调服,其效如神。

    又方∶白莲肉,煮汤,时时服之,即能思食。石莲更佳。

    又方∶干萝卜叶,煎水,加红白糖服,最妙。或用新鲜萝卜煎汤服,亦可。

    又方∶陈久火腿骨,煎浓汤,缓缓服,其效如神。

    又方∶子鸭一只,去毛,不开破,只将肚皮划开,肚中诸物均不动,仰放大碗上,蒸透,只服碗内流出自然汤,不食鸭肉,服后即能服药吃粥,此秘方也,神效之至。

    又方∶水鸭去毛与肠杂,挂在厨内近煮饭处,腊干愈久更妙,每服一大块,煎汤饮之,甚效。

    又方∶用金丝鲤鱼一尾,重一二斤者洗净,照常用盐、酱、葱安排毕,入胡椒末三钱,煮熟,置病患床前,令闻香气,欲尽与之连汤吃饱,病即除根,屡治有效。

    又方∶神曲(炒)、山楂、白砂糖各二两,川连一钱(另蒸),真乌梅三个,甘草五分,荔数又方∶川乌、草乌各等分,放淘米水中泡四十九日,取出烘干,于石臼内捣烂成末,最忌铁器。每服七八分,小儿每服三、四分,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红白相兼者加红白糖,腹痛者加吴萸末少许。此药性虽猛烈,但漂过四十余日其毒已去,分量亦轻,且此症系由胃毒内蕴所致,非此药不能见功,神效非常,百无一失。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