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治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 ,折, 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