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预防医学》 六、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标化死亡比是用来比较某一人群与一般人口的死亡人数的。其方法是先列出该人群各年龄组的总人口数,再列出某年某地同年龄组的死亡率作为标准死亡率。计算出该人群的预期死亡数。以实际死亡数为分子,预期死亡数为分母,计算出百分比即SMR。

    SMR计算公式:

    SMR=Σai/ΣE(ai)×100

    式中ai是观察人群第1层年龄组的死亡观察数。E(ai)是按标准全人群年龄组死亡专率推算的第i层年龄组预期死亡数。SMR实质上是暴露组某疾病死亡率与全人群某疾病死亡率的比例。

    举例如下:某厂在1950~1964年间工人死亡情况见表26-1。

    从表26-1资料可以计算出不同年份与年龄组的预期死亡数。各人群死亡率乘人年数即得预期死亡数。例如1960~1964年20~24岁的预期死亡数为0.3(即1.6‰×200人年)。

    SMR=15/12.9×100=116

    上述结果说明该厂工人死亡数与人群死亡数100相比为116。

    标化死亡比可在不受被调查人的年龄、性别分布的影响条件下表示某地区疾病死亡频率的强度。

    表26-1 标准分死亡比(SMR)计算举例表

    项目年龄年份共计1950~19541955~19591960~1964人年20~241000500200Σai=15ΣE(ai)=12.925~2910001500100030~345005001500观察死亡数20~242125~2934230~3412人群死亡率(1‰)20~241.81.81.625~291.71.51.530~341.91.81.7预期死亡数20~241.80.90.325~291.72.31.530~340.90.92.6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