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医书谓之水谷泻)
〔钱〕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洁〕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主之。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胃宜再补宜参大科飧泄门用之。
《圣惠》浓朴散治小儿水谷利,羸瘦面黄,不欲饮食。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黄连(去须,微炒。各半两) 丁香 当归(锉,微炒) 木香白术 肉豆蔻(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地榆散治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微炙,锉)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色)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大小加减。
《医局》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满,肠鸣 痛。
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芎 桂皮(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减。
小儿大便青瓣飧泄,脉大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医书谓之水谷泻)
〔钱〕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洁〕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主之。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胃宜再补宜参大科飧泄门用之。
《圣惠》浓朴散治小儿水谷利,羸瘦面黄,不欲饮食。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黄连(去须,微炒。各半两) 丁香 当归(锉,微炒) 木香白术 肉豆蔻(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地榆散治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微炙,锉)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色)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大小加减。
《医局》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满,肠鸣 痛。
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芎 桂皮(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减。
小儿大便青瓣飧泄,脉大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