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薛〕小儿黄水粘疮,属肝脾二经风热积热所致,邪在表而痛痒者,轻则犀角消毒散,重则连翘防风汤。邪在内而大便秘者,轻则九味解毒散,重则大连翘饮。若头目不清,憎寒壮热,作渴便秘者,表里俱有邪也,加味清凉饮。若误服克伐之药,而致发热恶寒者,肺气伤也,用四君、桔梗、柴胡。发热呕吐,胃气伤也,用异功散。发热作泻,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并加柴胡、升麻。余当随证裁之。
大连翘饮治风毒、热毒,发热作痛,二便不利,表里俱实。
柴胡栀子散治肝胆风热,生疮作痛发热,或疮破而脓水淋漓,或发寒热、晡热。
犀角消毒散治热毒积毒,发于肌表而头面生疮,或痛或痒者。(方见 疹)
荆防败毒散治风热相搏,邪气在表,患疮疡之类寒热作痛者。(方见前)
补中益气汤治疮疡之类,过服败毒之药,致中气虚弱,发热或寒者。(方见虚热)
六君子汤治疮疡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更或呕吐而疮不愈者。(方见脾)
九味解毒散治热毒胎毒而发疮疡之类,未溃作痛者。
黄连(炒) 芍药 防风 甘草(各三分) 金银花 连翘(各一分) 当归(八分) 山栀(四分) 白芷(六分)
上作一剂,水煎,母子并服。
加味清凉饮治热毒、积毒在内,患疮疡、大便不通而欲痛作渴者。
当归 赤芍药 甘草(炙) 大黄(炒。各三分) 山栀(炒,三分) 牛蒡子(炒,杵,四分)
上,水煎服。
人参消风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颤动,耳若蝉鸣,鼻塞多嚏,皮肤顽麻搔痒瘾疹,目涩昏困。
人参 白僵蚕 茯苓 防风 芎 藿香 蝉蜕 浓朴(姜制) 羌活(各三钱) 荆芥穗炙甘草 陈皮(各五钱)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连翘防风汤治小儿肝脾风热时毒,头面生疮。
连翘(研碎) 防风 黄连 陈皮 芍药 当归 独活 白蒺藜(炒,去刺) 荆芥 茯苓甘草 黄芩 牛蒡子(炒,研。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服。
和肝补脾汤治风热疮疹,脾土不及,肝木太过。
人参 陈皮 川芎(各五分) 山栀(炒,四分)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七分) 柴胡 甘草(炙。各三分)
上,分二剂,水煎服。
益脾清肝汤治肝脾风热疮,寒热体痛,脾胃虚弱。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芎 当归 黄 (各三分) 柴胡 牡丹皮(各二分)
上,水煎服。
三黄散治风热疳热生疮,水浸淫,脓流处,便湿烂。
松香 五倍子 黄连 黄丹 海螵蛸(各一钱) 轻粉 雄黄(各少许)
上为末。用莹肌散煎洗,渗之,干者油敷。
立效散
定粉 松香 黄柏 黄连 枯矾(各一钱)
上为末。用清烛油调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