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圣惠》云∶夫小儿腑脏有热,热熏皮肤,外为湿气所乘,则变生疮,其热偏盛者,其疮发势亦盛,初生如麻子,须曳王大,汁溃烂如汤火所伤灼,故名王烂疮也。
治小儿王烂疮,一身尽如麻子,有脓汁,乍痛乍痒,或时壮热。
赤芍药 甘草 白蔹(各三分) 黄芩 黄连(去须) 黄柏(微炙。各半两)
上为末。蜜水调涂,日三两上,瘥。
治小儿王烂疮及恶疮。
秫米 竹筱上,烧灰细研。以田中禾下水调涂之,立效。
治小儿王烂疮,初患一日肉色变,二日HT 浆出,或四畔时赤,渐长,若HT 浆匝身,即不可治,其状如汤火烧,宜速用黄连散
黄连末 胡粉(各一两)
上,研匀。以生油调涂之。
治小儿王烂疮,初起 浆似火烧疮,宜用此方。又,桃仁,汤浸,去皮,研细,以面脂和涂。又,以艾烧灰敷,干,即用生油涂。又,十字街土、并釜下土研敷之。又,烧牛粪灰敷。又,酒煎吴茱萸汁涂。又,酥和赤地末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