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味苦甘。性寒。
【主治】主除烦。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大明)作饮代茶。止渴消热【归经】入心肺脾肾四经。为除热之品。(兼泻剂)【前论】仲淳曰。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
凉。
多谓光属鳌按、本经别录。并未分别子皮苗叶。甄权大明以后遂分列之。但本经别录。虽总言枸杞之气。
耐寒等条丹治妇能之明也然能息肝不入肺。
肾药兼【禁忌】备要曰。肠滑者忌杞子。中寒者忌骨皮。掘鲜者同小蓟煎浓汁浸下疳。甚效。
【炮制】雷公曰。凡使枸杞根。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凡使枸以上补剂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