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味甘。性微温。无毒。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也。茯苓为使甲、白藓皮。
【主治】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痔。补虚。小儿百病。(本经)女人子脏冷主虚喘及诸经【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实表助气泻火之品。
【前论】宏景曰。虚而客热。用出白水者凉补之。虚而客冷。用出陇西者温补之。好古曰。
补发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嘉谟曰。凡痈疮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若不能成脓。死不治。毒盛而元衰也。痘亦然。
【禁忌】经疏曰。黄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忌。又能助气。气实者忌。又能塞补不足。
胸膈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