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
解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女科经论》(公元 1689 年)清.萧埙(赓六)着。八卷。分为月经、胎前、产后、崩淋、带下、杂病等门,辨别虚实寒热,详论治法。
(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
解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