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育婴家秘》 中湿

    凡小儿喜弄冷水者、坐湿地者,名此病。

    其症,头重体重,寒热往来,并宜五苓散、平胃散为主,二方合者,乃治湿之要药也。

    盖五苓散治中湿、恶热如疟,小柴胡汤合服,名柴苓汤。

    中温吐泻,与平胃散相合,名胃苓汤,更加砂仁、藿香、木瓜。

    平胃散:治中湿体重,兼补脾胃。

    苍术(米泔浸、焙),四两。厚朴(姜汁炒),陈皮,各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每姜汤服。

    本方与五苓散合泽泻、苍术八两,同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等两,桂技、甘草等两,名胃苓丸,小儿要药也。

    本方末半斤,加川椒末二两,和匀,别用红枣蒸取肉四两,蒜去皮,入獖猪肚内煎热,去肚不用,取蒜与枣肉共捣烂,和药令匀,为丸,酒与米饮任下,名椒术养脾丸。男女并宜服之。脏寒者最宜,忌生冷腌臜等物。

    本方口父[口父]咀一料,加小红枣二百枚,蒸去核,生姜二两,和皮切,共和水五升,慢火煮干,捣作饼子,晒干,淡盐汤调服。大人小儿温养脾元,调和胃气,最良。

    中湿浮肿者,胃苓汤加五皮汤主之。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即五皮汤。

    中湿黄者,五苓加茵陈蒿,名茵陈五苓散。

    如时行温疫,小儿得染者,用平胃散去厚朴,加苏叶、香附为末,雪水煮绿豆粉为丸,芡实大,雄黄朱砂为农,每服一丸,姜枣汤化下,面东服之,可免不正之气所中也。常用雄黄磨水,抹儿鼻孔。乳母尤宜服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