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捧心痈,生于人字骨下低陷中,肿坚色白,脉空芤无力,腰痛肤黄面浮。有因脱力中伤,或受伤营卫失和而发;有因抑郁伤肝,肝邪乘脾,脾气不能营运,致气血留滞而发;亦有因病后脏腑气衰,营卫不能通调而发。治法宜和营通络,调养气血,使之渐渐内消。若至成功出脓,每易成损怯,难以痊愈。
痰生于中腕穴下,或左或右。初起结核,渐渐肿大,坚硬色白,其病因脉证,与捧心痈相似,治法亦同。此证宜速治,若成功后,脓从呕吐出者不治。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捧心痈,生于人字骨下低陷中,肿坚色白,脉空芤无力,腰痛肤黄面浮。有因脱力中伤,或受伤营卫失和而发;有因抑郁伤肝,肝邪乘脾,脾气不能营运,致气血留滞而发;亦有因病后脏腑气衰,营卫不能通调而发。治法宜和营通络,调养气血,使之渐渐内消。若至成功出脓,每易成损怯,难以痊愈。
痰生于中腕穴下,或左或右。初起结核,渐渐肿大,坚硬色白,其病因脉证,与捧心痈相似,治法亦同。此证宜速治,若成功后,脓从呕吐出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