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疡科心得集》 辨鸬瘟(俗名土婆风)耳根痈异证同治论

    作者: 高秉钧

    夫鸬 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络脉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甚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耳根痈,初起根盘坚肿,其色亦白,止发一边,从无双发,憎寒发热,斯时疏解散邪,得汗则消。如过七日,身热不退,即欲成脓,治用羚羊角散。如寒热无汗,即用小柴胡汤加制蚕、角刺攻透之;俟开刀出脓,肿消热退而安。其时用药,须扶胃和营,不可乱投补托,盖风温偶阻,是正旺邪实,若投参 归术,必致气血壅滞,脾胃呆钝,脓反不清,以致延绵日期,不即收口。大凡风温偶感者,此为阳实证,正旺邪实,俟脓泄邪退,营卫自和而愈。

    若用参 扶正固托,则反受其累矣,此不可不知也,同学人宜类推之。如时邪瘟证后余邪未彻,耳项发颐,亦有成脓者,治法与此同。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黄宫绣
  • 作者:
    张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作者: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