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面部见点图(图缺)
凡发热三日之后,其痘先出于面之下部,在两颐者为上,在两颊者为中,若额际先发者,系毒参阳位,为下下矣。凡晓星报点稠密者,虽各部稀疏,难治;如晓星报点稀疏光润者,虽各部稠密,必有可治之机焉。然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头面,故五脏之精华充足者,则痘点虽多,必能颗粒分明,高耸润泽,虽多无害;若精华不足,则邪毒用事奔溃成片,如 如麸,而为不救之证矣。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面部见点图(图缺)
凡发热三日之后,其痘先出于面之下部,在两颐者为上,在两颊者为中,若额际先发者,系毒参阳位,为下下矣。凡晓星报点稠密者,虽各部稀疏,难治;如晓星报点稀疏光润者,虽各部稠密,必有可治之机焉。然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头面,故五脏之精华充足者,则痘点虽多,必能颗粒分明,高耸润泽,虽多无害;若精华不足,则邪毒用事奔溃成片,如 如麸,而为不救之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