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出东洋,气味香冽,颇酽浓,每服不过半盏,大能助元气,骤长精神。估舶带来,凡督抚大员,辄多备贮,为不时之需;或遇要事疲惫,一滴入口,精神百倍,较鸦片尤速。物理小识∶吉利重酎,以红花、胡桃入曲酿者,医溲数,效。
味甘辛窜达,能捷通百脉,益元生气,每日少饮一、二滴,理怯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