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王肯堂曰∶疮漏,是孔窍出水不止者是也。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风漏,疮孔内痒甚者是也。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冷漏,孔内出白脓黄水不止者是也。痔漏,痔疮日久,不忌房事,破而流脓,不收口者是也。血漏,时时下鲜血不止,名热漏也。 HT 漏,是平肉上生孔窍,出脓血者是也。痿腮漏,因疮忽黑烂,出黄黑水者是也。
澄曰∶凡破漏之证,多因气血亏损,溃后先脓,后则清稀流水,久而不敛,遂成漏管。亦有因庸医日以药线插入,将疮内嫩肉磨成浓肉,疮口不能骤合,初则嫩管,久则长成硬管,渐生岔管者甚多。亦有脓血去多,阴分受亏,阳火亢盛,梦泄遗精,或不慎房欲,多成九漏之候,最为难治。必须内服补托,谨戒房劳,外用化管之药,内服退管丸丹化去内管,方能收功。
又曰∶凡疮溃后忌葱,以免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