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杨氏家藏方》 补阴丹

    作者: 杨倓

    治妇人百疾,或经候不匀,或崩漏不止,腰腿沉重,脐腹作痛,潮热往来,虚烦自中满气短,呕哕不时,肢体酸疼,不思饮食,日渐瘦弱。此药润肌体,悦颜色,调荣卫风寒,进饮食。

    熟干地黄(洗焙)生干地黄(各七两半)白术苍术(五两,米泔浸一宿)本(去土)牡(烧灰留性,七两)炒烟出,六两半)枳壳(白芷干姜(炮。三味各五两)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温酒化下,醋汤亦得,空心、食前。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