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形色

    作者: 王肯堂

    或云痘疮之候,无以脉诊言,形色可辨也。谓之形者,痘之形也,故尖圆坚浓,始出之形。发荣滋长,欲壮之形。饱满充足,成浆之形。敛束完固,收靥之形。与大豆豌豆绿豆相似者,皆正形也。或平或陷,形之变也,如初出时空若蚕种之蜕,隐如蚊蚤之迹,薄如麸片,密如针头,若热之痱,寒之粟者,不能起发而死。粘聚模糊,肌肉虚浮,溶软嫩薄,皮肤溃烂者,不能收靥而死。谓之色者,痘之色也,喜鲜明而恶昏暗,喜润泽而恶干枯,喜苍蜡而恶娇嫩,红不欲焰、焰则易破,白不欲灰、灰则难靥,由红而白,白而黄,黄而黑者,此出形、起发、成浆、结痂之正色也。出形而带紫,起发而灰白,此色之变。能辨痘之形色,可知死生之期。

    先贤看痘有四,曰根、曰窠、曰脚、曰地,用是以验吉凶,断死生,不易之法也。何谓窠,中透而起顶者是也。何谓根,外圈而红者是也。即圈之红否,而其中之虚实,与痘毒之浅深可见矣。即窠之起否,而根之浅深,气血之盈亏可定矣。所谓脚地,则本乎根窠之丸混,痘子之稀密也,红晕之处谓之脚,彼此颗粒界限分明,不散不杂者,此痘脚明净也。空隙之处便谓之地,彼此颗粒不相连缀者,此地面明净也。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脚欲其固,地欲其宽,四者俱顺,痘虽密,无虑矣。

    丸者,气之形也,气盛则痘窠必圆满周净。晕者,血之形也,血盛则痘窠必光明红活。气虚则顶陷,气散则塌阻,或有气虚极而不塌陷者,乃火载之,虽见圆满,实空壳如泡然也。血虚则晕淡,血惫则晕枯,根必散,或有血虚极面犹红色者,乃火上浮,虽见圈晕,实枯槁而不润泽也。痘色之明暗,系于血气之虚实,如色之红者,痘初出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气衰而血不附也。紫者,毒盛而血滞也。黑者,热极而兼水化也。焦褐者,气血枯也。红变白,白变黄者,顺而生。红变紫,紫变黑者,逆而死。

    初验之时,以红纸蘸清油,燃火照之,验其生意有无,又以手揩摩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随白转红,谓之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举之不红,是为血枯,纵疏不治。又看目睛神光了然,口唇尖上红活如常,无燥白之色,乃为吉证,万元忧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张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作者:
  • 作者:
    李时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