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幼科证治准绳》 诸失血证

    作者: 王肯堂

    〔曾〕小儿九道出血,何为而然?盖人之所有者,血与气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灌溉丝脉,升降上下,荣卫谐和,自然顺适,一或不调,疾由生矣,或外为六淫所侵,内因七情所沮,气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内外抑郁,不能流注以荣于身,必有妄动之患。叔和以芤脉为失血之义,在七表属阳故也,阳明主乎多气多血,未有不因热而得,盖气血俱热,热郁内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有在襁褓患此证者,固非七情所伤,皆因乳母执着,不自宽释,及啖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亦能动血。

    或居重帏暖阁,火气熏逼,不令常见风日,积温成热,热种则涌泄,或吐或衄,或大小腑亦多血来者。有气虚而邪热乘之,则血不得循流故道,渗于诸经,亦生走失之证,其面白,脉沉微,血淡紫,口气缓,是也。又况婴孩脆弱,易虚易实,因热内攻,血随气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泻血、溺血之证,然而血不苟动,因气使之,风不自生,因热而起,由是而论,可以类推。治法,先明虚实,审得病源,随经施治,药饵无瘥,则不失其机要。实则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丝茅根,或苦参亦好,并用水煎服。或咀五苓散合五和汤,亦加丝茅根、苦参、水煎,及投消毒饮。次用《局方》鸡苏丸、三黄丸、间服。虚则理中汤,及人参芎归汤皆可服。间有医者见其血盛,以为热极,过投凉剂,遂使血寒不能归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滞,或成小片,当服姜附之剂以温之,自然流畅,毋致妄行为佳。

    小柴胡汤

    (潮热)

    五苓散

    (惊)

    五和汤

    (里热)

    消毒饮

    (喉痹)

    《局方》鸡苏丸

    (大吐血)

    三黄丸

    (里热)

    理中汤

    (吐泻)

    人参芎归汤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参(去芦)川芎当归(酒洗。各半两)荆芥(二钱半)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黄芩丸

    治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上,以黄芩为末,炼蜜、丸如鸡头大。三岁一丸,浓盐汤下。柏叶、石榴花,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瓷器末,治呕血,破血止血。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更多中医书籍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作者:
    钱潢
  • 作者:
    吴谦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作者: